#头条中国史#
公元249年2月5日,曹魏正始十年正月初六,司马懿趁着曹爽陪皇帝曹芳离洛阳前往拜谒魏明帝之高平陵时,仅以三千阴养死士起兵发动政变并控制京都,史称“高平陵之变”。而事变的另一方,主政曹魏朝堂长达十年之久,权倾天下,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大将军曹爽在有皇帝在手、军队在旁的情况下,居然主动放弃抵抗向司马懿投降,更是让人大跌眼镜。
“高平陵之变”发生的太突然,结束的也太快,整个过程让人觉得匪夷所思。我们不禁要问一下:“高平陵之变”为什么会爆发,结果为什么又会是这样呢?
要了解这个问题,让我们先来看看“高平陵之变”前,曹爽都做了什么,都犯了哪些错误:
一、排挤司马懿
曹爽和司马懿都是魏明帝曹睿指定的托孤大臣,二人共同辅政魏少帝曹芳。辅政之初,曹爽因为司马懿年龄和威望较高,侍奉司马懿如父亲一般,凡事不敢专行。但慢慢地在手下何晏等人的怂恿下,,曹爽开始排挤司马懿。他先是通过明升暗降方式晋升司马懿为太傅夺了他的军权;之后又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训为中领军及武卫将军,彻底掌握京城禁军。随后曹爽开始大肆重用何晏、邓飏、李胜、毕轨、丁谧等人攫取朝廷权力,彻底架空司马懿,逼得对方只能以退为进称病辞职回家不出。
但曹爽权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。公元244年曹爽意图发动消灭蜀汉的战争,任命心腹夏侯玄为征西将军。但空出的中护军一职,却交给了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。而司马师正式凭借中护军这一职位的掩护阴养出三千死士,后来成为了“高平陵之变”的核心力量。
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排挤一个人一定要将他的整个家族连根拔起,指望通过提拔拉拢的方式换取敌人的忠诚是可笑的;更何况把禁军军权这么重要的职位交出去。
展开全文
二、疏远老臣
曹爽上台后,大肆提拔年轻亲信,疏远曹魏老臣。蒋济、高柔、王观等都被明升暗降夺了实权,但曹爽做得太急也太绝,一股脑的将几乎所有老臣都得罪了;而且得罪了之后也不将他们严格监视起来,或是打发回老家,居然还着他们在中枢晃荡。
要知道像蒋济、高柔、王观这样的“四朝元老”能量是非常强的。他们都在曹魏任职多年,各种关系盘根错节。蒋济长期担任中护军,禁军中很多中层军官都是他提拔的;高柔、王观在司法系统浸淫多年,德高望重。
曹爽一次性将他们都得罪,也就别怪“高平陵之变”时,这些老臣都站在了司马懿一方。
三、迁郭太后于永宁宫
曹爽当时为了更好地掌控住皇帝,强行把郭太后跟皇帝曹芳分开,赶到永宁宫居住。这也导致郭太后对曹爽十分嫉恨,所以“高平陵之变”郭太后也站到了司马懿的一方。
四、改革选官制度,得罪天下士族
曹爽上台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,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:
首先通过控制尚书台和吏部,削减地方中正官的权力,更大限度将选官、任官的权力收归中央,将士族子弟的入仕通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;
其次,将原本的“州、郡、县”三级行政机构精简为“州、县”两级,裁撤大量地方冗官。这严重损害了很多士族和地方豪强利益。
在曹魏确认“九品中正制”作为基本选官制度以来,士族就成了曹魏的统治根基。现在曹爽一系列的操作,不但把太后、朝中老臣得罪了个遍,还将作为统治根基的整个士族集团都得罪了。在这种情况下不发生政变才怪,只是早晚的事情,所以说“高平陵之变”是一次偶然中的必然。
那为何曹爽又败得如此干脆呢?在我看来,除了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外,更多得是曹爽自己的愚蠢和无能。
当时,虽然被司马懿夺取了京师洛阳,但曹爽这边还有皇帝在手,还有军队在身边护卫,更有忠心老臣大司农桓范冒死带着大司农印出来投奔。桓范还劝曹爽把皇帝接到许昌,然后以皇帝的名义调动天下部队勤王;并给他详细分析了局势:“中领军在城南、洛阳典农也在城外,你可以调遣他们。许昌有武库,里面的装备足够武装军队,而且我还是大司农,可以调动天下钱粮。”
然而此时曹爽方寸已乱,满脑袋想的竟都是自己的妻儿老小“一家老小皆在洛阳城内,即成为人质,要我如何起兵?” 犹豫一夜后,还是没采纳桓范的意见,最终决定向司马懿投降,幻想着退位还能做个富家翁:“即使投降,我仍然不失为富贵人家!”。气得桓范大骂“曹子丹(曹爽他爸)怎么生你这么一个蠢猪”。
曹爽的幼稚最终还是害了他,仅仅政变四天后,司马懿就以谋反之罪将曹爽及其同伙一同处死,并诛灭三族。
不知道,曹爽看着自己年仅3岁的幼子被绑缚刑场时是什么样的心情;看到妻子怕孩子疼而用酒把他灌醉时,有没有后悔自己的抉择。
高平陵政变血淋淋的事实再一次验证了“枪杆子里出政权”的真理,它告诫我们“永远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对手的仁慈上”。
-END-
【关注我,了解更多历史知识】
21秒前
9秒前